先说这个世。什么是“世”?
世字的俗字写作丗、卋,我们会发现,这个俗字,与“卉”字很象。
实际上,它们之间的确有联系。
从金文可以看出,世字,就象一个树丫,在树枝上点的有三个点。这三个点起强调作用,意思就是树枝的发芽。所以说,世字的本义就是树枝的发芽。
这个形状,也象草字头,即艹,世字从艹。意思是一样的,也是指草的发芽。所以,可以笼统地说,世指的是植物的发芽。
卉字,《说文》曰:“草之总名也。”就是指的草。卉与世,同出一源。
世字的本义就是草木的发芽。草木一岁一枯荣,草木发芽代表着新的轮回的开始,对于草木而言,其一枯荣就是一世。由此引申到人,一个人的生死就是一世。其他的世字的意思,都是从这里引申来的。
那什么是界呢?
界这个字,从田从介。田好理解,什么是介呢?
从甲骨文可以看到,介字,是一个人,人的腿部有两点。当然,还有写成三点或四点的。
和前面的世字相仿,文字中的点,很多时候都是指事,起强调作用。世字,在枝丫(草)上点点,强调草的长出,而在介字中,在人腿的两侧点点,意思是人所站(处)的位置。
蒋公,名介石,字中正。这个名字是取自周易中的豫卦六二爻的卦辞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”。彖辞曰:“不终日贞吉,以中正也。”意思就是处在艰难的环境当中,能够洁身守正,即可获得吉利。这句话用莲出污泥而不染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。介就是处在什么当中的意思。
介字加田就成了界,界的本义就是以人(或物)处在田中。界石就是这么来的。田中的界石是为了划分区域,所以,界字就引申出“范围”的意思。
这样就知道,世指的是时间,界指的是空间。世界,就是时间与空间加在一起的所有的一切。
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名词。一千个小千世界,叫做“中千世界”;一千个中千世界,叫做“大千世界”。一个大千世界,因为它里面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我们称作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百亿须弥山,百亿日月,名为三千大千世界。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,是名为一佛世界,是中更无余佛,实一释迦牟尼佛。”
以须弥山为中心,同一个日、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世界。所以,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百亿个世界组成,多得不可思议。这里所讲的世界,也是有参照的,就是以须弥山为参照。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参照。
我们谈到世界的时候,必然有一个参照,没有参照,就谈不上世界。
我们以心为参照,就是心界;
以眼为参照,就是眼界;
以思想为参照,就是境界。
以一个人的心界、眼界、境界为参照,就是一个人的世界。
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界、眼界、境界皆不同,所以,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,但我们却拥有不同的世界。
你活在你的世界里,我活在我的世界里。人有人的世界,鱼有鱼的世界。庄子论鱼的故事,就阐释了这个问题: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
庄子曰:"鲦(tiáo)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"
惠子曰:"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"
庄子曰:"子非吾,安知吾不知鱼之乐?"
这段话再用佛家的语言来讲就是: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
一花一世界,用另一种说法就是“须弥藏芥子,芥子纳须弥。”芥子是很小的一种草的种子,但是,一个芥子里面却装着须弥,须弥是佛教中所讲的世界中最大的山。这个怎么理解呢?
唐朝江州刺使李渤,有一次问智常禅师:“佛经上所说的‘须弥藏芥子,芥子纳须弥’,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,小小的芥子,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?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,是在骗人吧?”
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,轻轻一笑,转而问:“人家说你‘读书破万卷’,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?”
“当然了!当然了!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?”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。
“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?”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。
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:“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。”
智常禅师说:“奇怪,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,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?莫非你也在骗人吗?”
李渤听了之后,立即恍然大悟,豁然开朗。
不是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。不但变化快,还丰富多采。一花一世界,也可说是一心一世界,一人一世界。虽然同在一个地球,75亿人,就有75亿个世界。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很熟悉,其实很陌生,我们觉得知道了很多,其实所知实在有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