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顶部

名字到底有多重要?其现实意义是什么?

+1

-1

收藏

+1

-1

点赞0

评论0

《礼记·禁法》曰:“黄帝正名百物,以明民共财,颛顼(zhuān xū)能修之。” 孔颖达《正义》中说:“上虽有百物,而未有名,黄帝为物作名,正名其体也。”

名字到底有多重要?其现实意义是什么?

在上古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百物,但是尚未给他们命名。黄帝为百物命名,为物体正名。所以黄帝能辨正百物名称,而颛顼能加以补充修订。

黄帝是很伟大的,因为他“正名百物”。为什么正名百物就这么伟大呢?什么叫“正名百物"呢?正名百物就是“为物作名,正名其体也”。为物作名,就是称名,命名,起名,正名其体,就是使所起的名字与其本质相符合。换句话说,就是先识其体,后命其名。

起个名字很简单,但是,能识别万物,这个是相当了不起的。实际上,黄帝的伟大不只是命名,而主要是在于识物。

宋代罗泌《路史》云:“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,察色嗅,尝草木而正名之。”神农也是了不起的古之圣人,他的贡献之一是“尝草木而正名之”。明朝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,“每药标正名为纲,附释名为目,正始也。”《本草纲目》并非是把草木的名称罗列在一起,“正名为纲,附释名为目”,关键在于后面的“释名”,释名就是对名字的解释,为什么叫这个名字,草木的药性是什么?能治什么病?

这就是正名的真正含义,正名不是简单的起名,而是识物,并且,命名而使其名与实相符,这个叫正名。正名的关键在于识物,而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此。

比如现在的文物鉴定,拿出一个物件,能不能叫出名字,这个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实际上,文物专家所做的,并不只是叫出名字而已,更重要的是能说出文物所处的年代、材质、工艺、功能、文化内涵等,这与黄帝正名百物的道理是一样的。文物的命名也是如此。一件文物叫什么,不是随便乱来的,是非常严谨的,那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。

《公孙龙子· 名实论》:“其正者,正其所实也,正其所实者,正其名也。”这里的“实”就是事物之性质,“名”就是名称,也就是说,事物的名称要与其性质相一致,相符合,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理。名副其实,就是正名百物。

《旧唐书·韦凑传》曰:“师古之道,必也正名,名之与实,故当相符。”想要惟古人为师,就要学习古人名实相符的道理。

《论语》中有一段话:

子路曰:“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”

子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

子路曰: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

子曰:“野哉,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”

这一则故事是有其历史背景的。当时卫灵公驾崩,而长子蒯[kuǎi]聩[kuì]因为派人刺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早就被驱逐出境,于是立卫灵公的孙子、也就是蒯聩的儿子辄[zhé]为国君,是为卫出公。正好此时孔夫子来到了卫国,子路就认为老师的机会来了,他想卫君刚刚即位,而且年纪尚轻,可能想励精图治一番,必定会寻求贤才,而老师是有名的圣人,那么卫出公肯定会来向孔夫子请教,或者还有可能拜他为师,甚至有可能以国事相托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子路问孔夫子有什么样的施政大纲?孔夫子回答说:“必也正名乎!”必须要先正名。什么是正名?孔夫子著六经,其中一部叫做《春秋》,此经就是用来正名分,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已经是礼崩乐坏,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所以头等大事就是要把君、臣、父、子各自的名分正过来。正名,就是要把规矩制定好。何况当时的卫国就处于这么一种君不君、臣不臣的状态之中,卫灵公死之前就把太子蒯聩驱逐出境了,是由太子的儿子辄即的位,等于是现任国君的父亲还在国外流亡,那么严格说起来,卫国的国政和国君可以说都有些名不正。因此孔夫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。

但是子路没有领悟到孔夫子所说“正名”的深意,并且一种非常怀疑的口气说: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真的有这么重要吗?老师您是不是太迂腐了!不就是为政吗?这和正不正名有什么关系呢?孔夫子听到子路的观点后,马上就批评他:“野哉,由也!”仲由,你真是太放肆了!话都没听明白,就来批评老师迂腐!

“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”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,往往都是先搁置起来,而不会妄加评论。

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;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如果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充足的理由,那说话的底气就要足得多,腰杆都要直一些,舌头也要灵活一些;但如果缺乏正当的理由,那说话的时候心头就是虚的,底气肯定是没有了,而且腰也弯了,舌头也玩不转了,这在心理上是一种必然的感觉和表现。“言不顺则事不成”;话都说不清楚,那事情还能办得成吗?

“事不成则礼乐不兴。”孔子所讲的礼乐,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,事情做不好,就会道德沦丧。“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”;没有礼乐,没有教化,又怎么可能谈得上刑罚呢?“未教而罚谓之虐”,对民众要先进行教化,如果教化无法达到效果,个别人还是要抗拒教化,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,那么此时才能动用刑罚对其进行处罚,如果不对百姓进行教化而直接进行处罚,那就是虐待百姓。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”;刑罚的根本是礼乐,是在国家大政方针、行政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乃至刑罚。如果礼乐都乱了,根本都乱了,那么国家法令法规刑罚肯定也就乱了,老百姓也就无所适从了,而且不仅仅是老百姓,就连基层的执法人员也都会无所适从。

“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”叫什么不是乱叫的,得有所依据,还得可行。“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”;君子对他所说的话,绝对不能马虎,不要苟且,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负责到底。

孔子把名与实的关系上升到了为政的高度,讲的这番道理简单来说就是“名正言顺”,这里的“正”就是实,就是道,名正言顺,就是名称与言行要与道相合,表里如一,名副其实。

上面所讲,是泛泛而论万事万物名与实的关系,正名的意义。那么,相对于一个人的名字而言,也是如此。

为什么要起名?起名就是个人的身份定位。身份定位解决的就是三个问题:我是谁?我能做什么?我想成为什么?如果是父母为孩子起名,通常是寄寓了父母的厚望,孩子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的愿望。而孩子长大之后,有些人觉得,自己不想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,或者有更远大的人生目标,这时就会改名,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,通过名字向外表明自己的志向。

名实相符,对于一个人而言,一个人的名字,也要与实相符,这个实,就是一个人的情、意、志,或者说一个人的精、气、神。观其名,明其意,知其人。通常,我们从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品性与志向。比如俞良臣,说明他想做一个大清官,后来改名叫俞净意,取的是佛教中的一句话“自净其意”,就是好好修心养性的意思,后来这个人果真去修心养性了。袁了凡原来号学海,是想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,后来改叫了凡,了去凡心,专攻圣学,想向古圣先贤学习,后来他也真这么做了。

命名=识人=知其命理而命名之

就如前面所讲,黄帝正名百物,神农尝百草,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,并非是简单地叫个名字而已,而要知道草木的药性;文物专家为文物起名,更不可随便,而要知道文物的年代、材质、功用、文化内涵等等。正名的意思是识其物而称其名,前提是识其物。而对于一个人的命名来讲,识其物,就是识人,识人就是要知道一个人的命理,命名就是根据一个人的命理而命名之。

名,自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命名命名,名者命也,名实相符,有此名,有此命。岂可轻率而为之?

命名就是定性,叫什么名,就决定了是什么样的人。一个姓名,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,从叫这个名字开始,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。

评论
已有0条评论
0/150
提交
热门评论
相关推荐
生肖姓名学分析狄仁杰,天生好命,让人嫉妒让人羡
生肖姓名学分析狄仁杰,天生好命,让人嫉妒让人羡
我们研究姓名学,目的当然是为了改运,避开那种不好的名字,所以,当然要先讲名字的问题。实际上,那些比较成功的人,幸福的人,他们的名字都是很好的。
  • 姓名学案例
  • 2022-11-04 08:01
  • 128 0 0
+1
案例分析李红英,“英”字不宜作为女生起名用字,会怎样呢?
案例分析李红英,“英”字不宜作为女生起名用字,会怎样呢?
形容女生很厉害,我们通常会说,巾帼不让须眉,但好象很少听到将女生用“英”字来形容的。既便叫“英雄”时,前面也会加个“女”字,“女英雄”。因为,“英雄...
  • 姓名学案例
  • 2022-11-04 08:18
  • 165 0 0
+1
改了名字并不会一帆风顺,人生路上还少不了坎坷
改了名字并不会一帆风顺,人生路上还少不了坎坷
很多人在给宝宝起名时都是随性而为,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给宝宝起名,没有考虑孩子的命理需求,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,更蕴藏了我们的旦夕祸福。如果我们的名字...
  • 姓名学案例
  • 2022-11-04 08:18
  • 63 0 0
+1
姓名分析八贤王赵德芳,在历史上的原来只有22岁
姓名分析八贤王赵德芳,在历史上的原来只有22岁
赵德芳,959-981年,己未,属羊。
  • 姓名学案例
  • 2022-11-04 08:18
  • 56 0 0
+1
生肖姓名学解析李小龙,曾11次改名
生肖姓名学解析李小龙,曾11次改名
他英年早逝,留下的空缺至今后继无人。他是一名演员、武术家、哲学家,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。他拥有治愈人心、鼓舞人心、激励人心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力...
  • 姓名学案例
  • 2022-11-04 08:17
  • 87 0 0
+1
今日要闻
换一批
热点排行